臍帶血介紹
臍帶血的概念
臍帶血是新生兒娩出、臍帶結扎并斷離后殘留在胎盤和臍帶中的血,通常是廢棄不用的。近幾十年的研究發現,臍帶血中含有可以重建人體造血和免疫系統的造血干細胞,可以用于造血干細胞的移植,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80多種疾病。因此,臍帶血已成為造血干細胞的重要來源,即使是無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的來源,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人類生物資源。
臍帶血的采集
臍帶血采集于嬰兒娩出后,取嬰兒端3-8cm臍帶處兩把止血鉗結扎、斷臍,嬰兒抱走后,貼近母端止血鉗處消毒并將針頭插入臍靜脈,采集臍血。臍血采集不同于傳統骨髓采集,不需要進行麻醉,無痛、無副作用,胎盤和臍帶原本在胎兒出生后就是廢棄扔掉的,臍血采集是在胎盤、臍帶與母體和胎兒完全分離后進行的,因此不會對產婦和嬰兒帶來傷害,屬于“廢物利用,變廢為寶。”
臍帶血作用與價值
臍帶血中含有大量的干細胞,干細胞具有自我復制和多向分化潛能,是機體的起源細胞,也是形成人體各種組織器官的原始細胞,醫學界稱為“萬用細胞”。臍帶血中的造血干細胞可以用來治療多種血液系統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包括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如急慢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骨髓異常增殖綜合癥、淋巴瘤等;血紅蛋白病,如海洋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先天性代謝性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疾患、自身免疫性疾患、某些實體腫瘤,如小細胞肺癌、神經母細胞瘤、卵巢癌等。隨著醫學與科技的發展,干細胞在神經系統的治療以及器官的修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臍帶血的發展及現狀
目前,全世界已完成的臍帶血造血干細胞移植超過兩萬例在日本早在20世紀70年代,Mortensen等發現臍帶血中含有豐富的造血干細胞。隨后醫學界圍繞臍帶血展開了一系列研究:1972年Ende等首次報道了臍帶血干細胞移植,1988年,一名5歲的法國男孩,用臍帶血成功治愈了范科尼貧血,2000年,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亞洲首例雙份臍血移植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獲得成功,患者體重達95公斤,目前仍然健康生活。2009年,重慶新橋醫院,一名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患者,使用剛出生兒子的臍帶血加上其父親的骨髓進行移植。移植一個月后離開層流病房,造血系統重建,這是我國第一例母子間臍血移植的案例。
目前世界各國臍帶血庫發展情況
上世紀80年代世界第一家臍血庫成立,而現在世界范圍內已建立臍血庫300多家,儲存量已經達到375萬,其中自體庫存量為307萬,公共庫65萬。
在美國,33家自體庫保存了115萬份臍血,30家公共庫臍血儲存量為21萬。
在日本,公共庫的儲存量為1.3萬,而臍血移植數量也同樣超過1萬。日本的臍帶血移植發展速度驚人,全國一半以上的造血干細胞移植為臍血移植。
在我國,自1996年第一家臍血庫成立至今,目前我國只有7家,自體臍血儲存量約為57萬,公共庫有7.5萬份臍血。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